
解放前,涿鹿县内工业仅限于部分手工业作坊和个体小手工业,均为私营。1940年4月,原察哈尔省察南专署接收了县城内的“裕升庆”、“福巨兴”两家私人烧酒作坊,建立了涿鹿县恒泉酒店,实现了涿鹿工业的起步。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03年末,全县拥有重点工业企业3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机械、煤炭、化工、建材、服装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有10多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高压气瓶、蓄能器壳体、服装、盐基湖蓝、糠醛等为传统出口创汇产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涿鹿县委、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县情实际,果断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程。为了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路子,
1999年底,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到山东莱州、诸城等国企改制先进县市进行了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胆识。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和经验,于2000年初,根据县营工业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正式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采取三步走战略,完成县营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各有关部门和改制企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其活、以退为主、退而有序”的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接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因企制宜,一厂一策,大胆突破,整体推进,促进了国企改制工作的全面推进。到2002年底,全县23家县营工业企业除造纸厂因政策性因素外,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改制面达到95.6%,县委、政府确定的国企改革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改革改制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改制企业显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经济效益开始回升。
2003年,全县围绕工业立县战略,进一步巩固改制成果,狠抓工业项目引进,加大技改和市场开发力度,项目建设频添亮点,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日渐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8.7%,完成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13.4%。北大青鸟、压力容器、吉庆矿业、天宝化工、陶瓷公司等企业经营形势明显好于往年,各项经济指标稳步攀升。亿能普药业项目完成了基建主体工程,安慧沥青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中源单晶硅项目、顺峰洗煤厂项目投产运营,涿鹿宝乐煤气公司项目、北大青鸟环宇公司扩产项目相继启动。中国国际电力投资公司和开滦集团在涿合作兴建发电厂项目、中国建材总公司在涿兴建220万吨水泥厂项目的争跑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立县项目。特别是北大青鸟环宇公司扩产项目完成后,涿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消防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