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 校友录 视频 论坛 聊天 便民
搜鹿首页 | 综合新闻 | 专题报道
走进涿鹿 | 房产信息 | 供求信息
娱乐音乐 | 健康美体 | 旅游汽车
两性时尚 | 体育游戏 | 生活家居
科技军事 | 教育就业
财经证券 | 幽默搞笑
征婚交友 | 图片欣赏
求职招聘 | 在线调查
当前位置:首页 >> 涿鹿概况
 涿鹿概况
· [ 涿鹿公交 ]
· [ 常用电话 ]
· [ 长途汽车 ]
· [ 电视节目 ]
· [ 涿鹿小吃 ]
· [ 涿鹿地图 ]
· [ 列车时刻 ]
· [ 农业产业 ]
· [ 发展规划 ]
· [ 工业建设 ]
· [ 物产资源 ]
· [ 科教文卫 ]
· [ 发展成就 ]
· [ 数据统计 ]
· [ 人民生活 ]
· [ 涿鹿名人 ]
· [ 涿鹿方言 ]
· [ 地名由来 ]
· [ 涿鹿概况 ]
· [ 行政区划 ]
· [ 区位交通 ]
· [ 自然环境 ]
· [ 景区景点 ]
· [ 基础设施 ]
· [ 名优特产 ]
· [ 经济实力 ]
· [ 历史沿革 ]
· [ 对外交往 ]

 
历史沿革

浏览次数:7949

     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据《归藏》、《山海经》、《逸周书》及《史记》载,原始社会末期,涿鹿属以熊耳山(桑干河以北山脉,涿鹿黄阳山为熊耳山东麓)为中心的有熊部落方国,有熊国国君少典居阪泉之野的有熊国都青丘。少典之子轩辕黃帝继父亲军事首领之职后,青丘被称为轩辕之丘。约在4700年前,涿鹿一带发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轩辕黃帝擒蚩尤、伏炎帝之后,统一华夏,合符釜山,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唐尧、虞舜传承华夏,定都今涿鹿保岱。保岱,是涿鹿现境继“黄帝城”之后的又一座“五帝”之都。尧依山川大势分天下为9州,涿鹿属冀州。舜肇天下12州,冀分幽、并2州,涿鹿属幽州。禹复为9州,涿鹿仍属冀州。夏、商延之。
  夏代,华夏部族大部南迁,桑干河流域只有黄帝子宗的少数部族(舜裔),他们着白衣,戴白帽,登白履,被称为白民之国。之后,部分白民迁徙他处。
  商代,契的后人在今蔚县一带建立奴隶制政权,国号代,涿鹿现境南部属代国地域。契为虞舜臣属,与禹治水有功,封地于商(今陕西)。代为商的直系诸侯,先战国七雄而成王,立国约600年。公元前475年,赵国灭之。
  商代末期,商的直系诸侯山戎人(华夏人对奚人的称谓)建立的屠何国(屠何为辽宁锦州古称)迁徙洋河流域东部,先居鸡鸣驿,后涿鹿现境北部属屠何国。同时期,山戎人的令支国人由河北迁安一带进入延庆及涿怀盆地。此时,涿鹿现境中部为令支国领地。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召公于燕地,压缩了山戎的生存空间。燕立国前期,孤竹、令支等“山戎”国不断侵燕。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伐戎救燕,灭立国近千年的“山戎”四国(令支、孤竹、屠何、无终),“山戎”领地纳入燕国疆土。此时涿鹿现境大部属燕国。涿鹿现境地处燕西部边陲,与代(赵)交界。诸雄兼并,归属多变。
  公元前300年,赵国围攻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史记赵世家》)”,占领涿鹿现境。《竹书纪年》载:“燕伐赵,围浊(涿)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涿)鹿”。 “涿鹿”这一称谓第一次出现。
  燕昭王继位后,招贤纳士,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燕国日渐殷富,跻身七雄。燕昭王以实力做后盾,开始破东胡,复失地(此时涿鹿被燕国收复),修城堡,筑长城(涿鹿县东南部的内长城就是此时修建的)。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国置五郡。上谷郡(治今怀来大古城)为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其地北有燕山屏障,南依太行余脉,东凭居庸之险,西与代国毗邻,踞 水盆地之川。辖地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县、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南部以及北京延庆县、昌平(部分)等地。《战国策》记,燕国为固土戎边,依秦楚齐之例,先后在上谷郡设置36个县。战国末期,“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 县始于春秋,兴于战国,确立于秦代。春秋战国时期,县与悬为同一个字。前期,县只置于刚刚获得的他国之土,意为悬而未封的土地。后期,县作为行政建制,在各国国内普遍设置。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与秦以后的县不同,一是此时的县有着明显的分封制痕迹,君主把县赐予臣子,作为私人领地,并可以世袭。二是一般以一邑(城)之地置一县,城是置县的必备条件之一。三是县以军事职能为主。)
  先秦时期未修地理志,无涿鹿现境置县整体资料。据相关资料研考,战国末期,涿鹿现境置县应在10个左右。文物及口碑资料显示,涿鹿现境有据可考的县有七个。即:涿鹿县,治所黄帝故城;宝带县,治所今保岱。保岱古称宝带,为舜都,有银,珍宝地带,名曰宝带,后演变成保岱;范县,治所今相广;宜县,治所宜城(今温泉屯一带);雊瞀县,治所今大堡;下落县,治所今涿鹿县城西北(北小庄与马军庄之间);茹县,治所今张家堡东。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其中含燕国5郡,涿鹿一带仍属上谷郡。《汉书•地理志》记:上谷郡,秦置。上谷郡依秦的置县标准,将36县整合为16个。涿鹿现境置县5个,即涿鹿县;范县、宜县并入宝带县,改称潘县;雊瞀县;下落县;茹县。治所无变化。
  涿鹿境内有明确记载的置县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汉书•地理志》记,汉延秦制,涿鹿一带仍设5县,属上谷郡,治所同秦。
  王莽新朝将上谷郡改为朔调郡,将涿鹿现境的涿鹿县改为播陆县,潘县改为树武县,下落县改为下忠县,茹县改为榖武县。东汉复用原名。
  东汉时期,郡县设置基本上沿袭西汉之制,直到汉末灵帝(公元156~189年在位)时在郡前设州,秦所确立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遂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用到五代。东汉光武帝时期,上谷郡(东汉恢复原名)15县(西汉初年弃斗辟县)昌平、军都2县划归广阳郡,其余13县并为8县,涿鹿现境的下落县改为下洛县,茹县并入下洛县。此时,涿鹿现境有涿鹿、下洛、潘县、雊瞀4县,属幽州上谷郡。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涿鹿现境为曹操所建魏国属地。魏袭汉制,涿鹿现境仍设下洛、涿鹿、潘县、雊瞀4县,属幽州上谷郡。魏末, 水(今桑干河)泛滥,下洛城毁,于今县城处筑新县城。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分幽州上谷郡之属地置广宁郡,郡治下洛县城,属幽州。下洛、涿鹿、潘县从上谷郡析出,交由广宁郡统领,同时废雊瞀县。晋怋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从公元314年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偷袭幽州始,在之后的80年间,后赵石勒、赵虎,前燕慕容皝,前秦符坚、符洛,后燕慕容垂,北魏拓跋珪相互窃据,先后统治涿鹿现境,广宁郡数易其帜。直到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北魏统一北地,战乱稍息。
  南北朝时期,涿鹿现境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属地。这一时期,政区设置虽为州、郡、县三级制,但从北魏末始,州郡设置逐渐混乱。到后来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北魏时,将幽州、冀州析为八州,涿鹿现境置燕州,治所潘县城(今涿鹿保岱村),辖广宁郡(治所今涿鹿城),同时,将广宁郡境内的下洛县改为广宁县。广宁郡领涿鹿、广宁、潘县3县;昌平郡(治所今蔚县、阳原交界处的壶流河西岸,辖今蔚县、阳原部分地区);东代郡(治所今代王城,辖蔚县、涞源大部分地区);大宁郡(辖今怀安、万全一带);上谷郡(治所今延庆城,辖今延庆、赤城大部分地区);平原郡(治所今怀来蒋家营村,辖怀来大部分地区);徧城郡(辖今延庆、昌平、怀来部分地区)等7郡。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柔玄镇(今内蒙兴和县白音查干古城)人杜洛周兵变(农民起义)燕州,久围燕州城(今保岱)。燕州刺史崔秉率官员弃城奔定州,燕州及潘县皆弃废。
  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置东燕州,寄治宣都府。涿鹿现境属东燕州,东燕州领三郡六县。涿鹿一带仍置广宁郡,辖广宁、涿鹿2县。之后,由于连年割据,郡县建制自行解体,到东魏末,郡县建制均不复存在。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北齐于原潘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怀戎县。北燕州辖永丰、长宁二郡,怀戎县属永丰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改北燕州为燕州,治所不变。辖二郡二县,涿鹿现境的怀戎县属永丰郡。
  隋初,隋文帝“罢天下郡”,“并小为大”,“去闲存要”,实行州县二级制。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涿鹿现境,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燕州,怀戎县改属幽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为涿郡。此时的怀戎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坝下地区(不含蔚县、阳原县)和北京市延庆县。
  唐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但州郡两名曾几次更用,最后为道、州、县相统。郡,作为我国政区的名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怀戎县为燕王高开道所据。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平高开道,在怀戎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为妫州,领怀戎县。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89年)八月,突厥默啜可汉兵进妫州,妫州城(今保岱)被残破。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妫州携怀戎县治迁徒旧清夷军城,即旧怀来城。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原妫州分为3州,涿鹿现境置新州,治所今涿鹿城。同时,涿鹿现境置永兴(今县城)、矾山(今矾山)2县。新州领永兴、矾山、龙门、怀来4县。
  五代十国时期,涿鹿现境先是后梁、后唐属地,后为辽国境域。在后梁、后唐统治的近30年中,涿鹿仍置新州,属县没有变化。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置威塞军于新州,以妫(治所旧怀来城)、儒(治所今延庆城)、武(治所在今宣化、赤城交界之葛峪口,后城毁,明代建葛峪堡)三州隶之。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投降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建立后晋,割包括新州在内的16州于契丹。此后,涿鹿现境为契丹之地,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延唐制,实行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新州为奉圣州,属西京道,领永兴(治今涿鹿县城)、矾山(今涿鹿矾山)、望云(今赤城云州)、龙门(今赤城龙关)4县。
  北宋建立后,仍视石敬瑭割辽的16州为宋的境域。北宋太平年间成书的《太平寰记》按唐代政区之旧,记涿鹿现境为妫州。
  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金军攻陷奉圣州,两年后辽亡。金打败辽后,称要把新州等12州(原石敬瑭割辽的16州已被宋武力收复四州)还宋。宋由于无力接收,于金太宗天会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2年),把新州等12州还金(宋实未统治),放弃了12州的主权。
  金袭宋制,实行路、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金开国之初仍置奉圣州,领永兴(治今涿鹿县城)、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龙门(今赤城龙关)、望云(今赤城云州)、矾山(今涿鹿矾山)6县。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废奉圣州,置德兴府,将永兴县改为德兴县,德兴府领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6县。
  金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国重镇德兴府,1271年立大元。元统一中国以后,始创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之后的明、清均沿用行省制。
  元初涿鹿现境仍置德兴府,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复为奉圣州,同时将德兴县还为永兴县,矾山县并入永兴县,缙山县并入怀来县,属中书省上都路(后并入大都路)宣德府(后为顺宁府)。元顺帝四年(公元1338年),奉圣州因地震改名“保安州”,领永兴县、怀来县。
  明军占领元首都大都(北京)后,大都(北京)附近几乎无居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廷从保安州等“山后六州”向大都(北京)附近移民。“山后六州”徙民35800户于居庸关内三河、固安、昌平。保安州因人口稀少,保安州、永兴县建制被撤销,此地隶北平都司管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在原保安州城置保安卫。明永乐年间,山东、山西、湖广等地大量移民迁入该地,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复置保安州,为军师直隶州,无领县。疆域东至沙城堡、西至深井堡,北到鸡鸣驿,南至马水口,含桃花堡一带。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保安卫治徙雷家站,雷家站改名新保安。
  后金太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七月,后金军攻陷保安州。后金初之保安州,属直隶省宣化府。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政府为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行政区域以“山川形便”为原则,任何一个行政区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保安州降为三级散州,许多辖地被划出。桑干河南及以西的康家庄、保岱、黄崖头、千儿岭、上下葫芦、长疃、溪源、东窑沟、站庄、尤家园、相广、石瓮、岔道、水谷村、唐家洼、矾山堡附近的村庄划归怀来管辖。沙城以西,鸡鸣驿以东地域除保留沙城附近的永安村、黄山咀、宗家洼、永丰堡、梁家庄、百姓沟、沙窝、沙城、东八里、西八里、良田屯、榆林屯等12个村庄外,含新保安在内的所有村庄也划归怀来管辖。小斜阳、赵庄、罗宴沟、洪寺、辉耀、左卫、井沟、谢家堡附近及黄阳山周边的村庄则属宣化县辖地。就连“保安州八景”也分了家,“黄阳雨笠”、“笔架彩霞”、“鸡鸣晴岚”跑到宣化县,“矾山霁雪”去了怀来县。保安州辖区变为互不相连的七块地方,与宣化县、怀来县“犬牙交错”, 辖区缩小甚多。这一区划一直沿用到民国前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保安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保安州改为保安县,为同陕西保安县相区别,民国三年改为涿鹿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涿鹿县属河北省。民国十八年,口北道10县划归察哈尔省,涿鹿县属察哈尔省。民国后期,涿鹿县辖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区划(不含大河南、蟒石口镇)。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5日,日军飞机轰炸涿鹿城,国民党当局弃城南逃。不久,日伪“涿鹿县公署”建立,属伪察南自治政府。同年10月,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凑成,涿鹿县属伪自治政府察南政厅。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1年),伪察南政厅改为“宣化省”。
  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晋察冀边区地方干部开赴平西,建立抗日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涿鹿共建立4个抗日联合县,即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冀西(平西)专员公署;怀(来)涿(鹿)联合县(1944年3月至1945年8月),先后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第六(平西)专员公署、冀察区行政公署十一(平西)专员公署;蔚(县)涿(鹿)宣(化)联合县(1943年3月至1944年12月),先后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第六(平西)专员公署,冀察区行政公署十一(平西)、十三(察南)专员公署;蔚(县)涿(鹿)联合县(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冀察区行政公署十三(察南)专员公署。
  1945年8月20日,涿鹿县城解放。8月30日,涿鹿全境解放,怀涿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涿鹿县,入驻涿鹿县城,改称涿鹿县民主政府。
  1946年10月,国民党大兵压境,涿鹿县民主政府10月12日撤离县城,转移到南部山区。流亡在“北平难民收容所”的国民党“涿鹿县政府”入驻涿鹿城。全国解放战争期间,涿鹿境内先后有4个县级政权。即:国民党领导的涿鹿县政府。共产党领导的涿鹿县民主政府、蔚(县)涿(鹿)宣(化)联合县民主政府(1947.1~1948.12)、宣(化)涿(鹿)怀(安)联合县民主政府(1947.1~947.12),先后属晋察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冀察行署第十一和第十五专员公署、察哈尔省民主政府第十五和第十六专员公署、华北民主政府下设的北岳区行政公署和察哈尔省民主政府。
  1948年12月,涿鹿县全境解放。涿鹿县民主政府入驻涿鹿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涿鹿县人民政府(1955 ~1967 年为人民委员会)建立,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行政公署。1952年,察哈尔省撤消,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地区。
  1958年11月,涿鹿县并入怀来县。
  1961年5月,复置涿鹿县,仍属张家口地区。1993年,地市合并,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市。 (以上内容为2015年3月24日摘自新版《涿鹿县志》第一编建制区划)

  (以下内容为2007-02-25 23:25:52添加)

     汉置涿鹿三县。北齐省涿鹿、广宁二县,改置怀戎县。唐末改置永兴县、矾山县。明属保安州。1913年改保安州为保安县。1916年改保安县为涿鹿县。1958年并入怀来县。1961年复置。

    1997年,涿鹿县面积2802平方千米,人口32.5万,辖8个镇、9个乡:涿鹿镇、矾山镇、张家堡镇、武家沟镇、保岱镇、五堡镇、大堡镇、河东镇、卧佛寺乡、谢家堡乡、蟒石口乡、大河南乡、黑山寺乡、东小庄乡、栾庄乡、温泉屯乡、辉耀乡。县政府驻涿鹿镇。

 

  2000年,涿鹿县辖8个镇、9个乡:涿鹿镇、矾山镇、张家堡镇、武家沟镇、保岱镇、五堡镇、大堡镇、河东镇、卧佛寺乡、谢家堡乡、蟒石口乡、大河南乡、黑山寺乡、东小庄乡、栾庄乡、温泉屯乡、辉耀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61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涿鹿镇 56229 张家堡镇 23848 武家沟镇 15617 五堡镇 27776 保岱镇 29941 矾山镇 20959 大堡镇 17543 河东镇 10177 东小庄乡 33436 栾庄乡 19651 温泉屯乡 13498 辉耀乡 12444 黑山寺乡 10612 卧佛寺乡 10594 谢家堡乡 5394 大河南乡 9355 蟒石口乡 9027 

  2002年底,涿鹿县面积2798.3平方千米,人口33.03万。辖1个县辖区、8个镇、9个乡,7个社区居委会、373个村委会。县政府驻涿鹿镇轩辕路2号。

     2008年年底起,涿鹿县辖13个镇、4个乡:涿鹿镇、矾山镇、张家堡镇、武家沟镇、保岱镇、五堡镇、大堡镇、河东镇、卧佛寺乡、谢家堡乡、蟒石口镇、大河南镇、黑山寺乡、东小庄镇、栾庄乡、温泉屯镇、辉耀镇。

 

本站部分信息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网站部分内容源自网友及商家,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推广 | 付款方式 | 与搜鹿网对话
 涿鹿搜鹿互联网信息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涿鹿县涿鹿镇人民北街西侧49号
Copyright © 2007-2022 http://Sou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soulu@soulu365.com  冀ICP备13017213号